風景
|
1
在德國東部,德累斯頓(Dresden)擁有最醒目的天際線。易北河(Elbe)岸上那宏偉宮殿的尖塔與穹頂、精美的教堂和城市中氣宇不凡的建筑物,這一切都讓人難以相信它是一座在1945年幾乎完全被盟軍炸平的城市。
作為德國薩克森自由州的首府,德累斯頓在700多年前就曾是受歡迎的旅行目的地。18世紀,德累斯頓經歷了它的黃金時期,那要感謝當時的薩克森選帝侯及波蘭國王——奧古斯特二世(Augustus II the Strong)。雖然波蘭的首都在華沙,但心系母國的他長期將德累斯頓作為皇家居住地。奧古斯特二世極其熱衷于城市建設,雖然他政績平平,卻將德累斯頓打造成歐洲璀璨的文化之都。奧古斯特二世從歐洲各地招攬了最好的建筑師和畫家,齊力建造了許多城市標志性建筑物,其中最為令人矚目的便是茨溫格宮(Zwinger)和圣母教堂(Frauenkirche)。在他的規(guī)劃下,德累斯頓成為歐洲建筑、文化、藝術與音樂的典范之城,“易北河上的弗洛倫薩”也就此得名。
然而,這座燦爛的文化名城并沒有躲過二戰(zhàn)的破壞。在1945年2月,英美空軍聯(lián)合發(fā)動了對德累斯頓的大規(guī)模空襲,伴隨著無數(shù)市民死傷,那些璀璨的建筑也隨之變成廢墟。
戰(zhàn)后長達45年的時間里,由于東德的政治環(huán)境,德累斯頓廢墟就一直那樣荒蕪著,直到1989年“公民倡議”這一由知識分子,音樂家和藝術家組成的民間組織發(fā)起的、為重建圣母教堂和德累斯頓老城的募捐活動,人們才正式于1992年開始清理廢墟,德累斯頓市民擁有堅定的恢復老城面貌的決心,經過十幾年的重建歲月,德累斯頓圣母教堂及整個老城終于再現(xiàn)輝煌。
雖然重建后的老城建筑有著無法抹去的灰黑色色調。但如今的德累斯頓仍舊是精美的巴洛克之城,走在古香古色的老城街邊,似乎穿梭回那黃金時代。易北河畔,一座宮廷主教座堂(Dresden Cathedral)巍然屹立。它是奧古特斯二世在成為波蘭國王之后建造的,音樂大師巴赫曾在此演奏。奧古特斯二世死后,心臟被帶回到此地并埋葬在教堂的地下室中,可見它的重要性。主教座堂不遠處,德累斯頓的地標——圣母教堂(Dresden Frauenkirche)極致地展現(xiàn)了巴洛克的建筑之美。這座由建筑大師奧爾格? 貝爾(George B?hr)設計的杰作一直是德累斯頓市民富有和信仰的標志。柔美的線條,巨大的穹頂和內部精致溫暖的色調無一不彰顯巴洛克式建筑的精髓。作為戰(zhàn)爭后紀念和平的豐碑,圣母教堂的重建過程盡可能地利用了被炸毀后殘留下來的磚塊。重建后,墻壁上灰黑色石磚和拼接像是一道道的傷疤,使人記住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,并感激和平的來之不易。
城市中的另一處巴洛克巨作,是仿照凡爾賽宮模式建造的茨溫格宮(Zwinger)。這座宮殿宏偉大氣,擁有精致又變幻多端的雕塑和精美的噴泉。置身于庭院當中,夢境般的美景使人沉醉。茨溫格宮內部房間被辟為博物館,設有選帝侯藝術品收藏館、圖書館、古典巨匠畫廊、軍械庫和陶瓷收藏館等等。德累斯頓在遭到轟炸之前,奧古斯特二世時期的大多數(shù)珍品被安全地轉移,因此今時此地,我們能夠有幸欣一睹它們的光彩。雖然展品規(guī)模不大,但仍是人們了解那段黃金時代的重要途徑。
易北河的另一邊,新城充滿了年輕人的朝氣。戰(zhàn)爭的陰影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商店和酒吧。著名的德累斯頓藝術街(Kunsthofpassage Dresden)中,普通民房被賦予了無限趣味——元素庭院、光之庭院、神話庭院和動物農場,其中最受歡迎的,是一棟被粉刷成天藍色的“會奏樂的房子”。這棟建筑讓下雨變成了人們所期盼的事情,藝術家巧妙地為樓房的外墻裝置了喇叭形的管道,雨水通過管道,便能夠演奏出奇妙的音樂。如此奇思妙想,加上大自然的饋贈,好像整個德累斯頓都活了起來。
在舊與新的光影中穿梭,看這座戰(zhàn)火中倒下的城市重現(xiàn)輝煌。德累斯頓始終是那座黃金時代的璀璨之城。